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Jazz」標籤的文章

你的耳機是時光機

高中時,你第一次聽說「荒島唱片」這概念。一座孤島,八張唱片。當一個人面對被時間稀釋的意義,以及無從排遣的空曠。賴以解憂的,唯有歌。對青春期的你來說,這描述像是一則預言。幸好,你很早就學會了用音樂旅行。當耳道被聲音填滿,時空便會倒轉騰退。音樂是艘夜航船,在現實邊境偷渡,帶你逃離孤島。 和許多高中生一樣,你的船,船況奇差。你只買得起折扣的綠標CD,也只有一副接觸不良的耳機。但當你失陷參考書與模擬考卷疊構的圍城時,你只能將就著戴上耳機出逃。按下播放鍵,雜訊吱喳作響,像是時光甬道剝落的碎屑。你屏住呼吸,朝盡頭那點搖曳的微光走去。然後,世界會一分為二。一半是燠熱的書房,另一半,是1957年的紐澤西。 音樂帶你來到一間錄音室,裡頭的人全叼著菸,你能聞到煙霧裡混雜著真空管的微熱,還有新設備拆去封膜後,那種萬物初生的塑膠氣味。你認出那個年輕樂手,封面上的名字是John Coltrane。他在擦拭那把日後與他一同封神的薩克斯風,直到銅管鋥亮,映出他低垂的眼瞼,才滿意地銜起吹嘴——然後,汽笛聲響起,那首叫《Blue Train》的列車,便在搖擺的藍調節拍中啟程。瞬間,你書桌的檯燈光暈,與1957年錄音室主控台的指示燈疊合。那些即興變奏的Jazz,就這樣,駛入你貧瘠的青春。 你隨著樂音搖晃進到大學,才發現這樣的時光旅者早有先輩。在一個叫「音樂五四三」的論壇,你見識到音樂如何被轉譯為文字。論壇主筆在羅斯福路上租了間窄小的辦公室,你藉著一次過刊面交的機會前去朝聖。他戴著一副巨大的耳機,粗壯的線纜蜿蜒接入桌上的放大器。你看見他閉眼聆聽,然後在鍵盤上敲打,你知道他在樂音裡穿梭,要將時間彼岸那些節奏、氣味與光影,繪製成一張張精密的藏寶圖。於是你開始跟著按圖索驥——翹掉無聊的課,泡在圖書館啃那些沒有翻譯的名盤介紹;在師大路的「Bluenote」酒吧,用一碗老闆娘特製的藍調炸醬麵,交換一整晚煙霧瀰漫的現場;沒有串流的年代,你電腦從不關機,像養了頭孜孜矻矻的騾子,將滿世界散軼的音檔,通通搬進你硬碟的收藏庫裡。 你曾以為畢業,是終於能將整個人沉浸在音樂裡,從此賴以為生。你先進了古典音樂雜誌社,然後又進了出版社。你的工作,確實與音樂和文字有關,但你很快發現,你真正賴以為生的,是銷量、點擊、成本、效益——當熱情被量化成Excel裡的冰冷數字,音樂的魔力便隨之失效。你熬夜寫就的不再是音樂筆記,而是數據報表與行銷...

BlueNote 藍調咖啡

入夜了,五月的梅雨下個不停。推開門,擾動門上的風鈴。酒精濃度不高的夜晚,迎客的是 John Coltrane 的那曲 Blue Train 。時間還算早,小酒吧裡沒有多少人,老闆蔡爸窩在一角獨自吞吐著煙。粗壯的身材、早花的白髮,透過煙幕朦朧出一點憂鬱氣息。 酒館裡的燈光昏黃,音樂走著和白日迥異的步調,微醺的午夜,一切都慵懶著。 客人入內,蔡爸還沈浸在煙霧裡,隨口應了句:「請坐!」。那人向前走來,猶豫了一下,最後回頭找了個靠牆的位子。 蔡爸正要去招呼,然而突然的起身來讓他有點頭暈。暈眩的當兒,無意間瞥了牆上John Coltrane的海報一眼。一瞬間,一切竟迷濛了起來……   錄音室很暗,年輕的樂手捲起袖子,把弄著這幾年陪他南征北討的薩克斯風。錄音師也很年輕,他剛結束原本開設的眼科診所,拿下口罩叼上煙,準備在音樂世界大展身手。一切都還很新,年輕的鋼琴、年輕的小號,連錄音設備都帶著電器用品的簇新味道。   突然,錄音師熄掉了煙,被煙蒂燒熱了的空氣緩緩往上竄。短暫的一片寂靜,薩克斯風手終於深深吸了一口氣,含著吹嘴,用力地對著他年輕的團員們點了點頭。   鳴奏汽笛, John Coltrane 領航的藍調列車,現在出航! John Coltrane《Blue Train》 1954 蔡爸說:「日據時代,雲林北港鄉下,有日本人教的樂團出現,常常在地方慶典、廟會中表演。我小學時,看著台上的樂團表演,對樂器很感興趣。國小畢業時也想玩一玩,就跟著日本人教出的學生學彈奏樂器,其中最喜歡的是喇叭。便在課餘、或是晚上下課時,偷偷去學。」 如果當年沒有遇到那群吹著喇叭的學生,日後即使再遇到爵士樂,也許不會是現在這種相遇的方式。 那是在北港,牛墟還沒撤的時代。經濟狀況不好,養不起夢想,只剩下年輕這個本錢。為了學習音樂,學生時代,他跟著樂團到處趕場,只要一有機會,就磨練自己的吹奏技巧,斷斷續續的練習。但正式開始學習演奏,卻是考上了政工幹校軍樂班以後了。隨著技術逐漸精進,外界的表演邀約也越來越多。那段時間,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台北爵士樂的環境也逐漸成熟。 於是在台北爵士樂界打滾了幾年後,蔡爸決定在台北開設一家爵士酒吧。雖然爵士樂在台灣能見度漸漸提高,不過民國六十多年,台北的夜生活正風行Disco舞曲,嚴格說起來。當時的夜晚仍是「週末夜狂熱」主宰,但基...

My Foolish Heart

一套鼓、一隻低音大提琴、一架斯文的鋼琴,黑膠唱片的時代。 入夜的Village Vanguard酒吧和往常一樣座無虛席,Bill Evans和他的三重奏正仔細地對手上的樂器進行調校。服務生上菜、倒酒、端咖啡、把客人給的小費偷偷塞進褲頭裡。二號桌那對情侶甜甜地相擁著,吻了起來。舞台前面,一位老紳士拿下眼鏡,舒服地伸了伸腳。整間酒吧和往常一樣煙霧瀰漫,剛推門進來的小伙子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惹得坐角落的老菸槍們一陣怪笑。 刷鼓聲一響,鋼琴的樂音就這樣劃破煙幕,傳了過來。趁酒客還沒有反應過來,貝斯聲像橡皮筋,將所有的人,偷偷捆進了回憶。 是爵士!和往常一樣。 Bill Evans Trio《Waltz For Debby》 1961 感覺寂寞的時候,我總會想起第一次聽Bill Evans 的過程。 已經是好多前的冬天,一個很深的夜晚。人在寢室,所有的燈都暗著,簇新的電腦螢幕是整寢唯一的光源。剛下載到這張專輯的我亟欲一聽為快,奈何學長都睡了,只好將音量調到最低,雙耳貼著喇叭,就這麼聽了起來。 很冷的天,電腦螢幕投射出的清冷光線一點也沒有辦法曬暖我,我哆嗦著把這張專輯完整的聽了一次,聽到最後,兩隻扶著喇叭的手都發麻了。現在想想,覺得當時還真是犯傻。 那時按照專輯順序聽,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首 "My Foolish Heart" 。起頭時,鼓手Paul Motian 在爵士鼓上淺淺緩緩的刷著,一點一點拍散了空氣。然後,貝斯手Scott LaFaro 開始撥動粗弦,一彈一放之間,將氣氛又拉了回來。帶著粗框眼鏡的Bill Evans 這時才趁隙而入,他彈奏鋼琴時語句清脆,曲調舒緩,像是個在自我對話中微醺的男子。 就是這寂寞的調性,讓人久久不能自拔。 1965年演出實況   本張專輯最廣為人知的曲目:  Bill Evans Trio - Waltz For Debby (Take 1)

More Than This

Charlie Hunter Quartet - More Than This (feat. Norah Jones) Written by Bryan Ferry I could feel at the time There was no way of knowing Fallen leaves in the night Who can say where they´re blowing As free as the wind And hopefully learning Why the sea on the tide Has no way of turning (不負責翻譯) 我登時察覺 我們走上一條未知的路 就像午夜飄零的落葉 不知何處去 指望能在風一般的自由裡得些體會 怎知大海潮汐來去 卻無從停轉 More than this - There is nothing Oh more than this -You tell me one thing More than this - You know there's nothing It was fun for a while There was no way of knowing Like a dream in the night Who can say where we´re going No care in the world And maybe I´m learning Why the sea on the tide It has no way of turning 走在未知裡 起初覺得有趣 但卻如夜半迷夢 不知何處去 以為能從無憂無慮中學曉什麼 怎知海水潮汐 卻無從停轉 More than this - You know there is nothing Oh more than this - You tell me one thing More than this - There is nothing Nothing... More than this - You know there is nothing Much more than this - You tell me one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