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lueNote 藍調咖啡



入夜了,五月的梅雨下個不停。推開門,擾動門上的風鈴。酒精濃度不高的夜晚,迎客的是 John Coltrane 的那曲 Blue Train 。時間還算早,小酒吧裡沒有多少人,老闆蔡爸窩在一角獨自吞吐著煙。粗壯的身材、早花的白髮,透過煙幕朦朧出一點憂鬱氣息。

酒館裡的燈光昏黃,音樂走著和白日迥異的步調,微醺的午夜,一切都慵懶著。

客人入內,蔡爸還沈浸在煙霧裡,隨口應了句:「請坐!」。那人向前走來,猶豫了一下,最後回頭找了個靠牆的位子。

蔡爸正要去招呼,然而突然的起身來讓他有點頭暈。暈眩的當兒,無意間瞥了牆上John Coltrane的海報一眼。一瞬間,一切竟迷濛了起來……

  錄音室很暗,年輕的樂手捲起袖子,把弄著這幾年陪他南征北討的薩克斯風。錄音師也很年輕,他剛結束原本開設的眼科診所,拿下口罩叼上煙,準備在音樂世界大展身手。一切都還很新,年輕的鋼琴、年輕的小號,連錄音設備都帶著電器用品的簇新味道。

  突然,錄音師熄掉了煙,被煙蒂燒熱了的空氣緩緩往上竄。短暫的一片寂靜,薩克斯風手終於深深吸了一口氣,含著吹嘴,用力地對著他年輕的團員們點了點頭。

  鳴奏汽笛, John Coltrane 領航的藍調列車,現在出航!

John Coltrane《Blue Train》 1954


蔡爸說:「日據時代,雲林北港鄉下,有日本人教的樂團出現,常常在地方慶典、廟會中表演。我小學時,看著台上的樂團表演,對樂器很感興趣。國小畢業時也想玩一玩,就跟著日本人教出的學生學彈奏樂器,其中最喜歡的是喇叭。便在課餘、或是晚上下課時,偷偷去學。」

如果當年沒有遇到那群吹著喇叭的學生,日後即使再遇到爵士樂,也許不會是現在這種相遇的方式。

那是在北港,牛墟還沒撤的時代。經濟狀況不好,養不起夢想,只剩下年輕這個本錢。為了學習音樂,學生時代,他跟著樂團到處趕場,只要一有機會,就磨練自己的吹奏技巧,斷斷續續的練習。但正式開始學習演奏,卻是考上了政工幹校軍樂班以後了。隨著技術逐漸精進,外界的表演邀約也越來越多。那段時間,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台北爵士樂的環境也逐漸成熟。

於是在台北爵士樂界打滾了幾年後,蔡爸決定在台北開設一家爵士酒吧。雖然爵士樂在台灣能見度漸漸提高,不過民國六十多年,台北的夜生活正風行Disco舞曲,嚴格說起來。當時的夜晚仍是「週末夜狂熱」主宰,但基於對爵士的熱愛,民國六十五年,一間叫Blue Note的酒吧誕生了。




不抽菸的時候,他常常想起從前。

不到十年前,那時的BlueNote還是黃金般的光景。七點開門,老客人便陸續上門。交心已久的彼此早已默契十足,身為老闆的他只管坐鎮櫃檯。角落陳列的那一牆CD,除了自己平日素愛的以外,也有不少是好友的推薦。酒逢知己,那可真是單純又快樂的時光。

因應這群老友的要求,每個禮拜現場演出的團體越來越多。這群晚輩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呵。他想起好多個曾經合作過,現在早已功成名就的熟悉臉孔,還有很多個輝煌的夜晚。那時的自己似乎也玩的很快樂,儘管現場氣氛火熱,只要情緒一來,便也提著自己的小喇叭上舞台Jam一段。

那些賓主同樂的日子啊!

不勝唏噓,只好又燃起了一另根Marlboro。

  一套鼓、一隻低音大提琴、一架斯文的鋼琴,黑膠唱片的時代。

  入夜的 Village Vanguard 酒吧和往常一樣座無虛席,Bill Evans和他的三重奏正仔細地對手上的樂器進行調校。服務生上菜、倒酒、端咖啡、把客人給的小費偷偷塞進褲頭裡。二號桌那對情侶甜甜地相擁著,吻了起來。舞台前面,一位老紳士拿下眼鏡,舒服地伸了伸腳。整間酒吧和往常一樣煙霧瀰漫,剛推門進來的小夥子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惹得坐角落的老菸槍們一陣怪笑。

  刷鼓聲一響,鋼琴的樂音就這樣劃破煙幕,傳了過來。趁酒客還沒有反應過來,貝斯聲像橡皮筋,將所有的人,偷偷捆進了回憶。

  是爵士!和往常一樣。

Bill Evans Trio《Waltz For Debby》 1961


BlueNote 一向是低調的。

雖然就座落在捷運站旁,但是那藍色的招牌卻總是點不亮。樓下那間Oldie Goodie菸酒男女,夜夜笙歌。相較於那裡的快樂,這裡則聚集不少深沈憂鬱的靈魂。

蔡爸說:「以前常常下班時間一過,便有客人陸陸續續報到。有的圍在吧檯前,或是和蔡媽說三道四,或是來討論最近的唱片動向。有的進來後便不發一語,默默點了杯酒,選了張唱片,就這樣坐在角落靜靜聽著。」來往的都是愛樂人,身體裡面的魂魄大概都長得很像。類似的苦悶在那裡相遇,各個值得珍藏。

於是相較之下,蔡爸就不喜歡最近年輕人聽音樂的態度。他說,「最近來的年輕男女聽音樂從來不做功課的,上酒吧好像炫耀的成份比較重。常常看到男生帶個女孩子來,一聽到今天晚上沒有Live Band的演出便急急忙忙告退。其實這些現場演出絕大部分都比不上那些經典名盤啊。感覺好像這給十年來我們的推廣都白費了,唉!」

「這幾年,來店裡的人也越來越少了。」蔡爸跟著說,「一直以來,理想和現實就一直拉扯著。我現在也不講什麼理想了。這家酒吧也開了三十年了,也算是種成就吧。 未來能繼續撐多久我自己不知道,唉,算了啦。」 看著蔡爸有些自暴自棄的樣子,我不禁感到不捨。我想起以前在某些介紹台灣爵士樂的書籍或網站中那些對蔡爸的崇高描述,那個酷調老闆、台灣爵士樂之父,卻也在現實生活壓力下顯得脆弱無比。




他最近很少去注意舞台上的演出,實在是太忙。現場演出的時候人會比較多,像這種小事,以前總能輕鬆處理,現在竟顯得吃力起來。不久之前他意會到自己老了,不禁嚇出一身汗來。

以前因為工作的關係,總是晝伏夜出的。「暗工鳥」,老婆常常這樣叨唸著。愛抽菸,愛喝酒,只是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因為這樣不能再吹奏小喇叭。沒想到一晃眼,人就老了。

該戒了,煙啊酒的,他知道,但就是拗不過自己身體頑固的癮。忙完的時候,他得先給自己來根菸。

不過真的老了,力不從心這話,真是不難體會。三十多年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再堅持多久。現在對起帳來常常出錯,面對未來也提不太起勁。以前好多記者來採訪,他可以一次說好多好多,現在不知道還能多說什麼,所以總是懶得開口。

不就是日子嗎?

不知道是不是心也老了。

  烏野薰右手輕巧的敲了幾個黑鍵,琴聲便像鳥一樣的飛舞起來。小酒館裡交錯的幌籌是營造氣氛最力的功臣。清一色的女團員,清一色的溫婉曲風,週末的夜晚,只有聽眾的耳朵不准休息。

  SOLO許久,鼓手的鼓刷才敲下。只有將寧靜把握得當,才能營造出好的氣氛。雲雀的的啼聲應該也是如此沈靜溫婉,就像沒有鼓聲的歌。

  她向小酒館主人望去,發現忙碌的他還是不得閒,心裡不禁有些可惜。

  剛才那段即興是佳作呢。

烏野薰《Skylark》 2004


今年的跨年是在藍調過的。藍調沒什麼特別節目,按照早就排好的行事曆,由歌手古皓和烏野薰三重奏演出。因為是除夕夜,來賞聆的人潮不少,九點到現場,剛好只剩最後兩個位置了。

蔡爸在門口招呼我們,進去之前,對我們說了三十年經營足矣之類的話。這是我第一次聽蔡爸這麼說,心裡起了點疑惑。第一次見到蔡爸,我便以為他是座山。他可以很堅持的挺立在這樣的環境裡,給我們這些初級樂迷養分,提供許多資源灌溉我們。透過他酒吧裡的小舞台,也直接或間接的培育出不少優秀的音樂人才。大家對藍調咖啡在台灣的地位也深信不疑,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那是因為蔡爸。

所以當他對我道出這些示弱的話時,我的心情是很澎湃的。

後來因緣際會,向蔡爸提出採訪的要求,他並沒有拒絕我。之後我告訴他,我想要寫寫關於他個人的故事,他卻搖了搖頭,不願意多說什麼。

訪談進行到一半,他起身,拿出了一個鐵盒子。裡面好大一疊的剪報,看得出他其實很在意外界的看法與鼓勵。不過之後,他還是一貫的冷酷態度,選了一疊剪報給我,說:「你先把這些讀過,訪問時該說的話都在那裡,我也不會多說了。」

碰了這麼直接的釘子,卻讓我更加好奇。

依稀還記得蔡爸對於經營困難的抱怨,還記得他提到那些曾在藍調駐唱的樂手已經出專輯時驕傲的神情,還記得他帶位點餐的利索,還有那點煙夾煙時厚實的動作。

我不知道他還會維持著高山的姿態到什麼時候,只是那時看來脆弱的蔡爸,到現在還忘不掉。雖然當天的我並沒有再次看到蔡爸當時的軟弱。

不過或許,蔡爸之所以是蔡爸,也是因為他像山一樣的孤傲姿態吧。



留言

  1. 我是蔡爸玩JAZZ的老友的好友,10多年前每到週末夜晚,我們由各自的表演場所來到BLUE NOTE聚集,順便輪流上去JAM幾下,那真是一段快樂時光。但是。。。有件事也許蔡爸沒告訴你,最近10年內,幾個老友到天上去了,少了幾個台灣玩JAZZ的先驅,蔡爸內心更寂寞了。

    回覆刪除
  2. 不好意思! 喜歡JAZZ的人不一定都是深沈憂鬱的靈魂。JAZZ是自由的,而且是絕對的自由!它的NOTE可以每次重新演奏(唱)都不一樣,可以跳TONE卻不突兀!沒有一定年齡的生活、音樂衝擊的人事無法體會的。原諒我的賣弄!

    回覆刪除
  3. 說它是深沈憂鬱,或許是當時的情緒投射吧。我也很喜歡
    Jazz自由不拘的那一面,隨著樂手即興,將各種情緒越帶越厚實,很過癮呢。

    謝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狗臉的歲月

這原本是2022年的元旦記錄。 那時的新年祝願,是希望2022年不再是那「狗臉的歲月」。 沒想到,這一年的動盪,更勝以往。 一樣的五月天線上演唱會,一樣的陳昇跨年狂歡。2022這狗臉的歲月,終於灰溜溜地走完了。 去年跨年的記錄文字,放在今年竟然更為合適。這感覺,真令人哭笑不得。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 昨晚跨年,聽了三場演唱會。一場跟家人朋友一起,用投影機刷著五月天的線上跨年。我們剛吃完火鍋,撐著肚子在北方暖氣沙發上躺得歪七扭八。但當新年那一刻,仍不自覺地跟著倒數了「五、四、三、二、一」。 沙發上,我們慵懶互祝新年快樂,手機也震動不斷。接到幾封祝賀信息外,互動最頻繁的,卻是前陣子加上的昇哥歌迷群。阿昇每年都會在臺北舉辦跨年演唱會,今年更有線上直播。群友傳來自己的錄屏截圖, 隔 空發 送彈 幕, 分享引起共鳴的每首歌。 五月天倒數完、演唱會結束收播,投影機改播幾年前Michael Jackson的那場《未來的未來》演唱會紀錄片。我自己另外刷著微信,從歌迷群裏接收傳來的片段音影。然後,跟阿昇歷來跨年演唱會一樣,他隨意挑了個時間 —— 今年是淩晨一點半左右 —— 算是完成2021-2022年的所謂「跨年」。 跨年聽演唱會,是個很特別的臺灣傳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北市府會在臺北101旁邊搭建舞臺,邀請歌手上臺,開一場露天的、人人免費參與的演唱會。時間一到,所有藝人齊聚,帶著參與市民倒數,然後齊頭望天,看101的煙花爆炸 。 上學那會兒,跨年演唱會是邀約女孩子的絕佳藉口 —— 而能一起聽演唱會的,在一起肯定有譜。 再大一點,對這種人擠人的趕場活動益發懶散,跨年的約會,也開始另闢蹊徑。 Live House、能遠遠看到煙火的屋頂之類。 到後來,更多的是與家人一起 —— 一起在山上、海邊民宿烤火喝酒、或相約參與某些歌手的演出現場。 不論在哪里,好像倒數的時候總要有歌。 彷 佛跨年的儀式得要音樂喚起多巴胺,方能見證這事的隆重與歡愉。 除了線上參與三場演唱會,另一個群舉辦共寫跨年,也是風風火火。看著大家或帶點興奮,或帶點愁絮的文字,在前後差不多的時間段發文。那種近百人同時進行同題創作的過程,讓人感到社群的魅力。 人們總說,跨年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倒數、演唱會或其他儀式種種,而是跨年的當下,我們跟誰在一起。而今年,那種「在一起」的情緒更滿溢濃烈。五月天、MJ讓所有回味美好青春...

阿嬤的老菜脯

阿嬤走後,我們在老家灶腳的櫥櫃底下,找到幾個陳舊的奶粉罐。撬開圓鐵蓋,原來裡頭存滿她自製的生曬菜乾。老菜乾一遇空氣便鹹香撲鼻,回憶瞬間隨氣味舖開。 阿嬤生病前,天天下地。無論晴雨寒暑,她總得巡一趟菜園。菜地雖小,但她跟阿公挖渠堆畦,隨季節輪種,竟也收穫頗豐。收成按著節氣走,一收一大茬。每逢收穫季,阿嬤就忙著給鄰居親戚分送菜鮮,爸爸帶我們從北部返鄉,回程車子的後備箱,也總能帶幾箱蔬菜瓜果回去。 阿公阿嬤年輕時過得清苦,還得養活五個孩子,所以,田裡的每一根莖、每一片葉都珍貴。菜地收成後,生吃夠了,多出的菜都得曬成乾脯。阿公阿嬤家與鎮上媽祖廟相鄰,廟埕攤販賣的多是鹽曬菜乾。香客暱稱此處為「菜脯媽」,執香敬拜後,大多會帶些菜脯走。鎮上的菜乾遠近馳名,鄰近鄉親相互問詢、切磋,也都各自練就一套醃菜曝乾的手法。 譬如說,阿嬤有一只大簳(kám)仔,就是專門用來曝菜乾的。那是種竹編圓盤,直徑近一米,邊框粗厚,底編鏤空,既透日頭也散水氣。若是要曝菜脯,就先把白蘿蔔去皮切條,再費大半天的重鹽抓醃,待得逼出老歲人稱「苦水」的澀味菜汁後,最後一步,就是把攥乾的生醃蘿蔔條,均勻地攤到簳仔上去曝。 鹽分抽乾汁液,陽光再接手催熟發酵。早上八、九點鐘,菜脯就順著日光角度斜曬。吃過午飯後,趁陽光正烈,兜一兜簳仔翻個面。指尖觸碰蘿蔔條,入手微黏——菜脯正逐漸失水,析出糖份,通體轉為彈韌。傍晚前,再將菜脯收進屋內避夜露。如此反覆數日,直到纖維曬透,蘿蔔條皺成蜜蠟淡褐,酸甜底味浮上來時,菜脯這才真正「活」起來。 我好奇這股「活味」從何而來,翻了資料才知,耐鹽乳酸菌在乾燥環境下活躍,能把蔬菜纖維拆成鮮味分子,曝過後更是愈陳愈甘。把菜曝乾後,得再「讓時間補一味」。白蘿蔔、長豆仔、花菜、大頭菜曝乾後,像把整季風土擰進拳頭裡,醇厚的滋味蓄力已久,一旦下鍋受熱,濃縮過的鮮香立刻四散竄鼻。 菜脯的香氣最是饞人。小時候,阿嬤常用菜脯來燒虱目魚。魚煎至皮脆肉香後,烹入少許醬汁燒燉,再下菜脯絲與拍蒜,然後用大火收緊湯汁。這道菜,菜脯、虱目魚、醬油、糖鹽,鹹鮮撞甘甜,風味交織。光是澆汁,就能讓人扒光好幾碗飯。 這些乾貨既是活物,除了得日曝、得陳養,還得定時透氣。隔段時間,阿嬤會把鐵罐倒空,讓菜脯絲重新攤在簳仔上翻曬。我總是「自動自發」幫忙翻面,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偷順一截菜脯絲塞進嘴裡,嚼起我的田間口香糖。中南部的烈陽能把菜脯...

過年,炊粿

在來米泡了大半天,裝在白鐵水桶裡。阿公的老爺腳踏車咿呀前行,小學的我在後座,把水桶提在手上。鎮上有台磨米機,隔夜泡好的米送去,不一會兒就能磨打成漿。阿公的腳踏車緩緩拐過幾個彎,我手裡的鐵桶跟著左右搖晃。他說:「過年,欲來炊菜頭粿。」 菜頭,閩南方言的蘿蔔;粿,我們讀成「貴」。在我們鄉下,年節「作粿」,多取秋收新米磨漿而成。菜頭粿做好後,切成一片一片,以豬油煎得兩面焦香,配蒜蓉醬油膏沾食。年節吃菜頭粿,取其「富貴好彩頭」的意思。 而大家族的年,食口浩繁,傳備的食物份量總是特別大。這菜頭粿一炊往往是一大籠。因此前置準備費時費工,每次總得花上大半天。 小小的廚房,新鮮蘿蔔、香菇、蝦米、油蔥酥,原料堆成一座小丘。成筐的蘿蔔得一一去皮、刨絲、煮軟,才能混入米漿。天濛濛亮,阿嬤便領著一群小鬼頭刨削切炒,等阿公跟我載著磨好的米漿回來,廚房早已飄著香。 蘿蔔絲已悶得軟爛,爐轉小火,保持餘溫。在來米漿分批次拌入鍋裡,米漿遇熱容易凝固,得用鍋鏟拌炒均勻,攪拌的過程十分耗費體力,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常常也是滿頭大汗。待米漿全部結為糊狀,粿漿這才備製完成。 因為屋內的廚房無法容納待炊製的粿體,接下來得移師到屋外的老灶房。五十年前搭建的灶台漸漸被時代淘汰,但伴隨多年,阿公阿嬤也捨不得丟。灶台倒老而彌堅,除了偶爾燒煮洗澡水,過年炊粿,更非它莫屬。 冒著煙的煙囪,一捆捆碼好的木柴。大灶升火,釜內燒水,蒸籠鋪上粿巾,倒入粿漿搪好,大火燒開。爐火燒柴,火侯不易拿捏,柴火少熱度不夠,柴火旺又怕乾燒燒破了鍋,所以得有人看著,適時添柴加水。這時,無法幫手備製年菜的孩子,總會自告奮勇地到灶房「顧爐火」。 在年前清掃備辦年菜的忙碌時刻裡,爐火旁的等待,是少有的清閒時刻。灶房熱氣氤氳,內裡的燈泡昏黃,擔心孫子燙傷陪著看火的阿嬤,總忍不住打起盹。灶旁幾個嘴饞的小子,灶口劈啪作響的火光閃爍照映在臉上。竹蒸籠被蒸汽燙得好香,鍋裡不時沁出菜頭粿的氣味。記憶中,最深刻的年味,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