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願面對的真相


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份子的逃避;所謂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
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採取。     -- Edward W. Said 知識份子論





不用核戰,很快的,大自然就會替我們將末日時鍾撥向十二點整。高爾用令人震撼的數據和圖片,一次次敲擊著我們原本的觀念,迫使我們睜開眼睛來面對事實。他極具感染力的聲線,流露出一種急迫:大家怎麼還在睡呢?他催促著說,醒醒,醒醒!

我們真的就這麼醒了。

一個朋友在電影院裡面看到哭,她說當她看到那一幀幀驚人的圖片時,眼淚就不自覺地流出來。同樣面對著這些震撼,我則是在戲院裡翻騰澎湃著。影片進行到一半,便有點按捺不住,想馬上作些什麼,卻徬徨的只能怔怔坐在戲院椅子上。看完電影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而因為知道在瞭解狀況後卻不作反應的,跟拒絕相信的人一樣,所以在當下,竟也隱隱帶了點罪惡感。

我們要做什麼?能做什麼?該怎麼做?成了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一直浮現的問題。

很快地,我給自己找了個答案。

不過答案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做了什麼?且容我以後再說,我想先談談因為這部電影而起的另一種領悟。




澎湃結束後,我試著從另一面思考這部電影。

通常,人們選擇忽略某種真實,一來是因為好逸惡勞的天性,二來是基於對自己判斷能力的自信。於是,當其他人抱持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變成了對自己的挑戰,挑戰的不只是人類懶惰的天性,還有人們的自尊。

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是很難的。因此我開始對高爾的說服策略感到興趣盎然。之前在博客思聽花了三十分鍾讀了一本書:(改變想法的藝術),作者霍華德.嘉納指出,要想改變人們的想法,一共有七種方法。我一邊回顧著這些方法,也一邊回想我是怎樣被說服的。

霍華德.嘉納說,前兩項是「邏輯思維」與「提出調查研究數據」

這兩項看似相似,其實在本質上是互相矛盾的。嚴謹的邏輯思考,理性的分析,仔細的權衡,是屬於個人思辨的結晶。然而人天生就是群居從俗的動物,選擇去相信其他人也相信的,會比較安心。所以在進行說服時提出研究統計數據,不管這數據嚴謹的程度為何,都有助於增加說服對方的機會。

三是「切身共鳴」
或許人也天生是個感情的動物。一般來說,人們也會「憑感覺」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只要認為你我是同一國,或是覺得彼此的際遇相似,就比較可能會認同對方的說法。於是紀錄片導演在高爾的演講裡很巧妙地嵌入了他為人父、為人子、受教於人、成功、失敗等經歷,將高爾的形象從一個前任副總統、一個議題領袖拉回和我們一樣的高度,使我們因感同身受而更容易相信他的主張。

四是「一再地具體重述」
利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反覆傳達同一種訊息,便能加強說服力。這部影片裡,高爾以文字、語言、各地冰河溶化的照片、各種相關圖表…等等,一再重述全球暖化危機的現在進行式,這些確切的證據使得我們不得不信服。

五是「資源與報償」
也就是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在這部影片裡,高爾將防止全球暖化這件事提高到了道德層次,於是便賦予了支持這項議題者較崇高的自我形象,這就是獎勵支持者的紅蘿蔔;而地球暖化後必須承擔的後果,以及不道德形象的成型,則是打向持反對意見者大大的一鞭。

六是「新聞時事」
為了生存,人們遭遇了變化自然而然會產生應變方案。而事件的急迫性,則關係著行動力的大小。這部影片裡,高爾提出的變化曲度明顯的震撼了觀影的我們,而反應時間的短促,也賦予了觀影者極大的動力去做出改變。這兩個動力相融合,變產生了類似宗教狂熱的使命感,將這鼓力量傳播出去。

最後,是「有效的消弭各種不同的阻力」

這就不解釋了。

經過了重重的包裝與技巧的活用,高爾成功地將他看到的事實以及他的想法推銷給群眾。邏輯是正確的、證據是正確的、說服策略是正確的,連預期的觀眾反應也是正確的。

完美。

然而說服的技巧是一種通用的工具,它其實是依附著人們的議論想法而生。還好這次的演說目的是良善的,但是如果遭到了誤用,我們是不是也會因此陷入了錯誤的信念而不自知?如果我們的思考遭人有技巧地地操弄,我們會不會早已經成了某人棋局中的卒仔,正傻傻的信任,傻傻等著被犧牲?

我想到了一些必要,那是生活在混沌世界裡該有的態度:

「求證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道德勇氣之必要
 冷冷靜靜質疑世界真偽之必要
 人都會騙人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留言

  1. 很好,我看到了熱騰騰的這篇
    你是分析了很多天才寫出來的嗎
    現在進行得怎麼樣了?

    回覆刪除
  2. 這是我讀書會的心得文章
    文章都是這樣,主幹是靠靈感,一下子飆出來的

    現在的進度有六成了吧
    因為有個活動改期卡到原本的預定時間,也許會延一個禮拜
    版權和器材都談好了,只剩下時間要確定

    之後就要廣發英雄帖了

    回覆刪除
  3. 加油啦...我認為是要連著辦還是合在一起都可以...
    只是禮堂很搶手,這是大問題...

    回覆刪除
  4. 感覺你的生活很充實,
    如果我也跟著小溪的流動,
    生命也充實了許多。

    回覆刪除
  5. 剛剛寄出的某封信的部份內文
    ===========================================================
    因為之前去電影院觀賞了「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
    這才瞭解到全球暖化的嚴重性
    然而因為電影的放映週期較短,許多人接觸到相關訊息時往往向隅…

    因為覺得這訊息更應廣為宣傳,應該更廣為討論
    應該更清楚地點出急迫性,應該讓大家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於是一個月前,師大學生會便開始運作策劃相關活動
    希望能夠做出一點點貢獻

    目前事前籌劃工作已大致底定
    將訂於十二月十九二十
    連續兩天舉辦「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放映與座談活動
    並將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及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到場座談
    和大家聊聊這關係到全人類未來的議題
    一來,希望能將這電影裡的訊息傳遞出去
    二來,也希望能夠藉由討論引起大家更多更大的迴響

    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為這個世界作點改變!

    ===========================================================
    真高興有力量能作點事^^
    另外,佩涵老大超棒!

    回覆刪除
  6. 哇哈哈這是叫我寫那些的諂媚嗎?!!
    好吧,有開心到~
    我剛剛去搬了一堆書
    等等還有兩堆文具之類
    持續募集中好開心唷

    回覆刪除
  7. 發表在互動式閱讀英文課程的討論區
    這次的主題是G8高峰會和Google
    一不小心,就變成牢騷了……


    一直以來,我對環保議題一直有點排斥
    總是覺得那其實只是一群偏激的人的偏激言論,情況哪有這麼糟
    直到上個月,和朋友到電院看了「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
    對於全球暖化這像議題才比較瞭解,也因此才開始比較關注環保議題

    看電影那天的氣氛其實有點奇怪,我朋友是澳洲人
    他們的國家和美國是已開發國家中唯二沒有簽署京都協議書的國家。
    而我們台灣,則是世界上每人平均排放二氧化按量最多的國家。
    兩個全球化氣體排放量數二數三的國家的子民
    聽著全球暖化禍首美國政治人物在鏡頭前面的反省
    心裡其實也沒有好過到哪裡去

    電影結束後,我告訴他,我想在師大免費放映這場電影
    並且邀請環保人士來學校與我們座談
    他就忙不迭的答應說要跟我一起籌劃,也說要努力在師大國語中心宣傳

    因為這樣,開始與很多地環保團體接觸
    也開始主動地去搜尋有關全球暖化的相關資訊
    這才瞭解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開始有些惴惴慄慄起來
    有一段時間,我看電視裡每天二十四小時跑著的新聞會有點氣憤
    想著真正重要的消息都不關心
    鏡頭只顧捕捉那些政治人物的小鼻子小眼睛掉下來的鼻涕眼屎幹麼

    因此,因為這堂英文課程,看到了今年G8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不重視
    也讓我有點無法相信
    我瞭解當經濟與環境衝突時人的必要抉擇
    我也可以體會人為了生存,無可避免的短視
    但我不相信當全世界最精明幾個腦袋聚在一起擘畫經營全世界到大事時
    他們明明知道這件事影響的層面廣泛
    卻對這即將直接統攝世界未來五十年的議題如此輕忽而過
    我不相信…

    不過既然那些日理萬機者還沒有開始真正重視到這塊,那我們就自己先開始吧
    或許,你們可以試著上網找找全球暖化的相關資料
    或許,你們可以在12/19或12/20兩天的晚上,到師大禮堂觀賞這一部紀錄片
    或許,也可以開始改變一些小習慣,減少對地球六十億分之一的危害
    或許,或許,或許…



    PS.其實,當下決定要舉辦這樣的活動是一種罪惡感的釋放
      好像只要我們有做出努力,儘管我們仍每天每天地揮霍著大自然
      那危害到下一代的罪惡就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
      不知道這樣是不是也是種不負責任?

    回覆刪除
  8. 我看完這部'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之後
    便滴嚕嚕的上網搜尋了一些資料
    之後發現這篇網誌
    http://blog.yam.com/ottohsu/article/6515857
    於是也循線借了這本小說翻閱

    想不到其中一些觀點是令人震撼的

    例如作者假借書中人物之口告訴我門
    在1940-1970年,二氧化碳濃度確實因為工業化逐漸升高
    然而這段時間全球的氣溫卻呈現下降的趨勢
    並且在相較之下,目前美國的氣溫在一連串的起伏後,大體和1940年代相當而已

    全球氣溫真的是在上升嗎
    上升的原因真的是因為二氧化碳嗎

    例如我們一直擔心的全球冰河溶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危機
    確有證據指出在冰島的冰河正處於活躍增長的態勢中
    海平面上升?書中則有數據指出海平面上升是從全新世便存在的現象
    六千年來,美一百年穩定上升十到二十公分
    電影裡提到的吉利馬札羅山,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那是因為他地處熱帶
    因為熱帶雨林的砍伐造成樹林銳減,森林涵養的水氣不足
    於是吹上山的風不帶有濕氣才造成及利馬札羅山上的冰川溶化

    冰河溶化真的是因為全球暖化嗎
    海平面真的會因此而上升嗎

    作者在書後詳細明列這些證據的出處
    並且深入淺出的以正反交辯的對話方式對這些證據探討一番

    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看待這些證據
    我也不知道面對這些科學研究,到底哪個才是我們應該相信的'真相'

    儘管是小說家言,大家不妨也來想想
    我們應該去相信怎樣的真相...

    回覆刪除
  9. 那天你給我那些小卡阿

    我拿回宿舍房間

    才仔細瞧瞧

    笑了ㄝ

    哈哈

    第二場我有時間的話會去聽的 加油拉 上面兩位老傢伙 我是吳昇達

    回覆刪除
  10. 文案几乎都是佩涵寫的
    她那篇文案已經四處被轉寄轉錄
    儼然成為她的文字代表作了XD

    有空就來吧
    這次要偷偷來個耕莘大會師:P

    回覆刪除
  11. 你好 我只是一個路人
    我今天剛好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我的反應跟你很像
    我很高興有人跟我一樣
    地球會更有救
    請讓多一點人萊看這部電影吧
    讓大家一起努力 位地球做點是
    改變 需要決心

    回覆刪除
  12. 在籌備電影座談會的時候
    我看了許多相關文字
    正反兩方的意見交錯
    我反而有點開始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偽

    不過無妨,環不環保,和暖化否無關

    看到你在自己的地方喚起的迴響
    在這裡替你加油一下^^

    回覆刪除
  13. 謝啦 同志 不知你計畫進行的怎麼樣??
    我所說的事播放電影??
    希望你成功
    我在學校有報告大概10分鍾左右對於這次的電影
    在軍訓課
    結果我們教官就給我們兩班﹝男女兩班分開﹞看這部影片
    有許多人也有感觸
    希望越來越多人去看
    住你健康 快樂

    回覆刪除
  14. 謝謝你的關心,所謂「計畫」
    已經在去年十二月跟我一群很棒的夥伴們一起完成了

    這電影真有點魔力
    前陣子新光金控也免費播放這部電影
    看過這電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使命感
    高爾不愧是前政治家

    看到你的分享,才高中的你很棒喔
    號召力很強 ^^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狗臉的歲月

這原本是2022年的元旦記錄。 那時的新年祝願,是希望2022年不再是那「狗臉的歲月」。 沒想到,這一年的動盪,更勝以往。 一樣的五月天線上演唱會,一樣的陳昇跨年狂歡。2022這狗臉的歲月,終於灰溜溜地走完了。 去年跨年的記錄文字,放在今年竟然更為合適。這感覺,真令人哭笑不得。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 昨晚跨年,聽了三場演唱會。一場跟家人朋友一起,用投影機刷著五月天的線上跨年。我們剛吃完火鍋,撐著肚子在北方暖氣沙發上躺得歪七扭八。但當新年那一刻,仍不自覺地跟著倒數了「五、四、三、二、一」。 沙發上,我們慵懶互祝新年快樂,手機也震動不斷。接到幾封祝賀信息外,互動最頻繁的,卻是前陣子加上的昇哥歌迷群。阿昇每年都會在臺北舉辦跨年演唱會,今年更有線上直播。群友傳來自己的錄屏截圖, 隔 空發 送彈 幕, 分享引起共鳴的每首歌。 五月天倒數完、演唱會結束收播,投影機改播幾年前Michael Jackson的那場《未來的未來》演唱會紀錄片。我自己另外刷著微信,從歌迷群裏接收傳來的片段音影。然後,跟阿昇歷來跨年演唱會一樣,他隨意挑了個時間 —— 今年是淩晨一點半左右 —— 算是完成2021-2022年的所謂「跨年」。 跨年聽演唱會,是個很特別的臺灣傳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北市府會在臺北101旁邊搭建舞臺,邀請歌手上臺,開一場露天的、人人免費參與的演唱會。時間一到,所有藝人齊聚,帶著參與市民倒數,然後齊頭望天,看101的煙花爆炸 。 上學那會兒,跨年演唱會是邀約女孩子的絕佳藉口 —— 而能一起聽演唱會的,在一起肯定有譜。 再大一點,對這種人擠人的趕場活動益發懶散,跨年的約會,也開始另闢蹊徑。 Live House、能遠遠看到煙火的屋頂之類。 到後來,更多的是與家人一起 —— 一起在山上、海邊民宿烤火喝酒、或相約參與某些歌手的演出現場。 不論在哪里,好像倒數的時候總要有歌。 彷 佛跨年的儀式得要音樂喚起多巴胺,方能見證這事的隆重與歡愉。 除了線上參與三場演唱會,另一個群舉辦共寫跨年,也是風風火火。看著大家或帶點興奮,或帶點愁絮的文字,在前後差不多的時間段發文。那種近百人同時進行同題創作的過程,讓人感到社群的魅力。 人們總說,跨年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倒數、演唱會或其他儀式種種,而是跨年的當下,我們跟誰在一起。而今年,那種「在一起」的情緒更滿溢濃烈。五月天、MJ讓所有回味美好青春...

阿嬤的老菜脯

阿嬤走後,我們在老家灶腳的櫥櫃底下,找到幾個陳舊的奶粉罐。撬開圓鐵蓋,原來裡頭存滿她自製的生曬菜乾。老菜乾一遇空氣便鹹香撲鼻,回憶瞬間隨氣味舖開。 阿嬤生病前,天天下地。無論晴雨寒暑,她總得巡一趟菜園。菜地雖小,但她跟阿公挖渠堆畦,隨季節輪種,竟也收穫頗豐。收成按著節氣走,一收一大茬。每逢收穫季,阿嬤就忙著給鄰居親戚分送菜鮮,爸爸帶我們從北部返鄉,回程車子的後備箱,也總能帶幾箱蔬菜瓜果回去。 阿公阿嬤年輕時過得清苦,還得養活五個孩子,所以,田裡的每一根莖、每一片葉都珍貴。菜地收成後,生吃夠了,多出的菜都得曬成乾脯。阿公阿嬤家與鎮上媽祖廟相鄰,廟埕攤販賣的多是鹽曬菜乾。香客暱稱此處為「菜脯媽」,執香敬拜後,大多會帶些菜脯走。鎮上的菜乾遠近馳名,鄰近鄉親相互問詢、切磋,也都各自練就一套醃菜曝乾的手法。 譬如說,阿嬤有一只大簳(kám)仔,就是專門用來曝菜乾的。那是種竹編圓盤,直徑近一米,邊框粗厚,底編鏤空,既透日頭也散水氣。若是要曝菜脯,就先把白蘿蔔去皮切條,再費大半天的重鹽抓醃,待得逼出老歲人稱「苦水」的澀味菜汁後,最後一步,就是把攥乾的生醃蘿蔔條,均勻地攤到簳仔上去曝。 鹽分抽乾汁液,陽光再接手催熟發酵。早上八、九點鐘,菜脯就順著日光角度斜曬。吃過午飯後,趁陽光正烈,兜一兜簳仔翻個面。指尖觸碰蘿蔔條,入手微黏——菜脯正逐漸失水,析出糖份,通體轉為彈韌。傍晚前,再將菜脯收進屋內避夜露。如此反覆數日,直到纖維曬透,蘿蔔條皺成蜜蠟淡褐,酸甜底味浮上來時,菜脯這才真正「活」起來。 我好奇這股「活味」從何而來,翻了資料才知,耐鹽乳酸菌在乾燥環境下活躍,能把蔬菜纖維拆成鮮味分子,曝過後更是愈陳愈甘。把菜曝乾後,得再「讓時間補一味」。白蘿蔔、長豆仔、花菜、大頭菜曝乾後,像把整季風土擰進拳頭裡,醇厚的滋味蓄力已久,一旦下鍋受熱,濃縮過的鮮香立刻四散竄鼻。 菜脯的香氣最是饞人。小時候,阿嬤常用菜脯來燒虱目魚。魚煎至皮脆肉香後,烹入少許醬汁燒燉,再下菜脯絲與拍蒜,然後用大火收緊湯汁。這道菜,菜脯、虱目魚、醬油、糖鹽,鹹鮮撞甘甜,風味交織。光是澆汁,就能讓人扒光好幾碗飯。 這些乾貨既是活物,除了得日曝、得陳養,還得定時透氣。隔段時間,阿嬤會把鐵罐倒空,讓菜脯絲重新攤在簳仔上翻曬。我總是「自動自發」幫忙翻面,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偷順一截菜脯絲塞進嘴裡,嚼起我的田間口香糖。中南部的烈陽能把菜脯...

過年,炊粿

在來米泡了大半天,裝在白鐵水桶裡。阿公的老爺腳踏車咿呀前行,小學的我在後座,把水桶提在手上。鎮上有台磨米機,隔夜泡好的米送去,不一會兒就能磨打成漿。阿公的腳踏車緩緩拐過幾個彎,我手裡的鐵桶跟著左右搖晃。他說:「過年,欲來炊菜頭粿。」 菜頭,閩南方言的蘿蔔;粿,我們讀成「貴」。在我們鄉下,年節「作粿」,多取秋收新米磨漿而成。菜頭粿做好後,切成一片一片,以豬油煎得兩面焦香,配蒜蓉醬油膏沾食。年節吃菜頭粿,取其「富貴好彩頭」的意思。 而大家族的年,食口浩繁,傳備的食物份量總是特別大。這菜頭粿一炊往往是一大籠。因此前置準備費時費工,每次總得花上大半天。 小小的廚房,新鮮蘿蔔、香菇、蝦米、油蔥酥,原料堆成一座小丘。成筐的蘿蔔得一一去皮、刨絲、煮軟,才能混入米漿。天濛濛亮,阿嬤便領著一群小鬼頭刨削切炒,等阿公跟我載著磨好的米漿回來,廚房早已飄著香。 蘿蔔絲已悶得軟爛,爐轉小火,保持餘溫。在來米漿分批次拌入鍋裡,米漿遇熱容易凝固,得用鍋鏟拌炒均勻,攪拌的過程十分耗費體力,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常常也是滿頭大汗。待米漿全部結為糊狀,粿漿這才備製完成。 因為屋內的廚房無法容納待炊製的粿體,接下來得移師到屋外的老灶房。五十年前搭建的灶台漸漸被時代淘汰,但伴隨多年,阿公阿嬤也捨不得丟。灶台倒老而彌堅,除了偶爾燒煮洗澡水,過年炊粿,更非它莫屬。 冒著煙的煙囪,一捆捆碼好的木柴。大灶升火,釜內燒水,蒸籠鋪上粿巾,倒入粿漿搪好,大火燒開。爐火燒柴,火侯不易拿捏,柴火少熱度不夠,柴火旺又怕乾燒燒破了鍋,所以得有人看著,適時添柴加水。這時,無法幫手備製年菜的孩子,總會自告奮勇地到灶房「顧爐火」。 在年前清掃備辦年菜的忙碌時刻裡,爐火旁的等待,是少有的清閒時刻。灶房熱氣氤氳,內裡的燈泡昏黃,擔心孫子燙傷陪著看火的阿嬤,總忍不住打起盹。灶旁幾個嘴饞的小子,灶口劈啪作響的火光閃爍照映在臉上。竹蒸籠被蒸汽燙得好香,鍋裡不時沁出菜頭粿的氣味。記憶中,最深刻的年味,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