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生應該打扮的乾乾淨淨漂漂亮亮」這種觀念是女性被物化的證據之一。我們的社會對於漂亮的女生有嚴格又標準的定義,雖然定義是男生給的,但因為這個定義早已被整體社會接受多時,似乎已成為某種集體潛意識,所以大部分的女孩子,便掙扎也不掙扎的,接受了它。
但不是每個女孩子都合乎「美女」的標準的,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在這樣的社會裡活的快樂又自在。那麼,外在條件與社會期待落差大的人,怎麼辦?
人在面對社會價值觀的挑戰時,往往有三種行為模式。
面對挑戰的阻力小時,接受它,然後努力讓自己合乎社會要求;阻力大時,有些人會選擇抵抗體制,倡議創建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也有些人選擇忽略,選擇自外於社會體制,但卻造成了反社會的行為。
所謂的干物女,或許是消極應對社會要求的一份子,自陷於這個社會的美醜量尺內,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反抗社會,然而這樣的形象與自我期待產生了極大的落差,在自我認知不協調之下,便開始合理化自己的反應模式。
但是我學的還不夠,也沒有辦法分析得更入裡,我只知道這種反應是社會體制造成的無奈,卻不知道它背後的起因,是出自於自我接受,還是內化社會價值觀後,壓力過大的逃避心理呢?
另外,女權運動者譴責父系社會物化女性的行為。他們明白,要將某種行為排除在社會價值系統之外,最有效的作法,便是使它罪惡化。
但是審美觀一旦形成,似乎就根深蒂固了,要想改變,有很大的難度。再加上一套社會價值觀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得花上數十年的時間才有小成,在認知了這樣的事實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懷著宗教似的情懷去衝撞。
打不過,就加入它,在看清了這個社會的運行法則後,也有人選擇利用這個它。最近讀了這篇文章,看來作者便是深得其中三昧。
因為男性掌握了定義權,對男人的美醜來說,女孩子從小就沒有可資參考的標準答案,所以女孩子對男性帥氣的定義落差很大。不過,這幾年來,不知道是誰操作的,男性好像也開始自食惡果了,「型男」這詞兒的出現,似乎慢慢的開始蝕入社會,逐漸建構出物化男性的價值系統。而棒棒堂的出現,也成了男性的外表被消費的最佳明證。
然而就算是這樣,社會對男性外在的包容度還是大的多。王建民待的紐約洋基隊,有一個日本球星叫松井秀喜。因為長相的關係,有人叫他酷斯拉,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他打球時很帥氣有型。就因為大家的標準不一,於是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於男性,大家會比較認同內在美比外在美重要這句話,然而,對女性來說,人們往往認為要想彰顯內在美,至少要過外在條件的門檻才行,否則欣賞歸欣賞,男人的愛意和迷戀對這樣的女人還是絕緣的。
至於這個社會父系霸權與女性主義的爭執……
互相爭奪領導地位是天賦人性中權力慾望的基本體現,而到底這個世界人口結構的主流還是這兩種性別。所以我認為,這種宰制或霸權的現象絕對不會因為某一方的勝利稍有改變,女權運動最後的結果,充其量只是權力重新分配成為女系霸權的社會,於是一切的一切,最終將如同尼采主張的永世輪迴那樣,成為人類永永遠遠的課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