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歲月忽焉已過,轉眼間,我已年屆三十。小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時針慢條斯理地從這格跺到下格,令人不耐、焦急,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長大;沒想到過了二十歲,時間彷彿摺疊濃縮,翻騰激躍,才一眨眼,已是而立之年。
過去的歲月是片沃土,回憶是我成長的養分,讓我有向下深根的力量,有向陽成長的勇氣。忍不住想在記憶的長灘上拾掇貝殼,想去追索「我之所以為我」的歷程。記憶的沙灘緜長而廣袤,沙礫層層疊疊,風吹過,往往化成不同的樣貌,讓人容易在不經意之間,忽略了結晶的光澤。想在斑斕的光影中,跺步、彎腰、挑揀起美麗罕見的貝殼,仔細端詳、善加珍寶……
我十八歲以前,父母在桃園市打拚,我們家四個孩子都在桃園長大,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會騎摩托車在著我和弟弟「四貼」,爸爸騎車,前面站著建志,我夾在建志和媽媽中間,穿梭在桃園市的大街小巷,去補習、看醫生、買東西……那是騎摩托車還不用戴安全帽的年代。而我記得的是,夾在父母中間,從被遮住的視野望出去的車流和建築,以及身前身後暖呼呼的安全感……
父親的背影總是寬闊而厚實的。二十多年前的父母,肩負著養育四個孩子的重擔,食指浩繁,經濟上是不寬裕的;然而,父母親仍是毫不吝嗇地栽培我們四個孩子。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有一整套的漢聲小百科、精裝版的世界文學名著、小牛頓、巧連智……還有每日送達的兒童日報。早晨,往往喝著配送來的熱羊奶,邊吃早餐邊瀏覽兒童日報,跟建志搶彩頁的漫畫版看。家中的藏書,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多,類型也愈來愈豐富。
假日時,最喜歡往離家不遠的桃園市文化中心跑,去那裡借書、看影片、聽音樂會、聽演講、看各式各樣的表演、偶爾還饒有興味地瞧瞧裡頭展出的藝術創作,往往可以在那裡待一整天,出入文化中心,熟門熟路地就像在自家廚房轉悠般自在。漸漸地,培養了我「嗜書」的習慣與愛好,也因而開拓了我們的生活視界。
除了閱讀,「鋼琴」與「作文」在我的生命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從我小一開始,媽媽下班以後拖著疲累的身軀,打點好我們的晚餐,便不辭辛勞地載著我到山葉鋼琴教室學鋼琴,從拿鈴鼓、唱歌拍手學起,每一堂課,媽媽都認真地幫我記筆記,持續多年。母親對我的付出與期許,顯現在那些字跡端整而嚴謹的筆記中。而在家裡附近的作文教室,是我學習的樂園,在陳老師和羅老師風格迥異、充滿創意的多元教法之下,我對文學的愛好,從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寫作。「文字」與「音樂」,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形塑了我的人格。
弟弟們也和我一樣,學了作文和鋼琴,還有動態的「跆拳道」。旋踢、側踢、後旋、前踢、正拳、太極一場……愛玩的我和弟弟,在課餘時間,還會找對方餵招,一邊喊痛,一邊不服輸地尋找可以攻防的間隙,嬉笑怒罵,打打鬧鬧;除了健身防身,還能聯繫感情,這也是我們學習跆拳道的超值收穫。
家中有四個孩子,對父母親而言,「甜蜜而沈重的負荷」是以等比級數來計算的。吃飯時間,常上演「爭食」的戲碼,媽媽愛心烹煮的美食,往往端上桌沒多久,就被我們秋風掃落葉了,在彼此爭食笑鬧之中,食物的美味加倍;而看著因最後一塊肉或一碗湯吵起來的我們,父母心中想必又好氣又好笑吧!一直到現在,雖然我們四個孩子分散到台灣各處讀書工作,但只要一回家吃飯,同樣會在飯桌上邊吃著媽媽煮的美食,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筷子不停,嘴巴也不閒著,眼明手快地享受著「爭食」的趣味。
「養育養育」,最難的,不只是把我們養大,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教育」四個個性迥異的孩子們吧。對世界的價值觀,是仰賴父母的幫助與指引,才得以建構;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懂事的爭吵、打架,時有所聞,父親總得耗盡唇舌,仔細耙梳並仲裁,一一導正、指引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父親的個性外冷內熱,在理性的包裹之下,其實是敏銳而善感的。我們四個孩子,做錯事走錯路或想錯方向,雖各有心眼,卻總逃不出父親敏銳的法眼,像孫悟空逃不出五指山一般。一點一滴,父親善用各種狀況對我們做機會教育,在生活中灌溉著我們的價值觀,予我們成長的養分。直到如今,我們仍十分仰仗父親的判斷,與對事理的洞察與分析,這樣的處事智慧,我們可能還需要許多年的生活歷練,才能勉力追上一二吧。
我十八歲之後,舉家搬回斗南。弟弟們到不同的縣市念大學,聚會的時間少了,家裡也不復以往的熱鬧。然而,我們仍緊密聯繫,分享著彼此的生活、新知、好看的電影、好聽的音樂……距離並未沖淡我們的情感,反而讓我們更體認到更應珍惜這份難得的親情。不管是多麼傷心難過,或多麼尷尬的事,我們都是彼此最佳的傾聽者與支持者,分享彼此的成就與快樂、分擔對方的壓力與困擾,隨時可以從彼此身上補給心靈的力量。每次回家或聚首,總能天南地北的聊,聊到三更半夜仍熱鬧滾滾,聊到意猶未盡捨不得入眠。
隨著年齡增長、視野開闊,接觸的面向各不相同,總能為彼此的生命灑上不同的色彩。弟弟們長大了,一個個抽高成熟,從男孩蛻變為男人,看著他們逐漸建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我感到欣慰與驕傲。或許仍顯稚嫩,或許尚未有值得誇耀的成就,然而我對他們充滿著信心,因為,我知曉滋養我們生命底蘊的養分,有多寶貴。
成長,對每個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苦樂相參是自然。回首過去點滴回憶,拾掇這些瑣事,心中充滿著感動與感恩,能成為一家人,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父母予我們成長的力量、而三個弟弟在我成長路上,長伴左右。這些回憶,是記憶沙灘中光彩熠熠的貝殼……
家中有四個孩子,著實是天賜的福份。僅將此文,獻與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並與弟弟們分享。
過去的歲月是片沃土,回憶是我成長的養分,讓我有向下深根的力量,有向陽成長的勇氣。忍不住想在記憶的長灘上拾掇貝殼,想去追索「我之所以為我」的歷程。記憶的沙灘緜長而廣袤,沙礫層層疊疊,風吹過,往往化成不同的樣貌,讓人容易在不經意之間,忽略了結晶的光澤。想在斑斕的光影中,跺步、彎腰、挑揀起美麗罕見的貝殼,仔細端詳、善加珍寶……
我十八歲以前,父母在桃園市打拚,我們家四個孩子都在桃園長大,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會騎摩托車在著我和弟弟「四貼」,爸爸騎車,前面站著建志,我夾在建志和媽媽中間,穿梭在桃園市的大街小巷,去補習、看醫生、買東西……那是騎摩托車還不用戴安全帽的年代。而我記得的是,夾在父母中間,從被遮住的視野望出去的車流和建築,以及身前身後暖呼呼的安全感……
父親的背影總是寬闊而厚實的。二十多年前的父母,肩負著養育四個孩子的重擔,食指浩繁,經濟上是不寬裕的;然而,父母親仍是毫不吝嗇地栽培我們四個孩子。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有一整套的漢聲小百科、精裝版的世界文學名著、小牛頓、巧連智……還有每日送達的兒童日報。早晨,往往喝著配送來的熱羊奶,邊吃早餐邊瀏覽兒童日報,跟建志搶彩頁的漫畫版看。家中的藏書,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多,類型也愈來愈豐富。
假日時,最喜歡往離家不遠的桃園市文化中心跑,去那裡借書、看影片、聽音樂會、聽演講、看各式各樣的表演、偶爾還饒有興味地瞧瞧裡頭展出的藝術創作,往往可以在那裡待一整天,出入文化中心,熟門熟路地就像在自家廚房轉悠般自在。漸漸地,培養了我「嗜書」的習慣與愛好,也因而開拓了我們的生活視界。
除了閱讀,「鋼琴」與「作文」在我的生命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從我小一開始,媽媽下班以後拖著疲累的身軀,打點好我們的晚餐,便不辭辛勞地載著我到山葉鋼琴教室學鋼琴,從拿鈴鼓、唱歌拍手學起,每一堂課,媽媽都認真地幫我記筆記,持續多年。母親對我的付出與期許,顯現在那些字跡端整而嚴謹的筆記中。而在家裡附近的作文教室,是我學習的樂園,在陳老師和羅老師風格迥異、充滿創意的多元教法之下,我對文學的愛好,從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寫作。「文字」與「音樂」,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形塑了我的人格。
弟弟們也和我一樣,學了作文和鋼琴,還有動態的「跆拳道」。旋踢、側踢、後旋、前踢、正拳、太極一場……愛玩的我和弟弟,在課餘時間,還會找對方餵招,一邊喊痛,一邊不服輸地尋找可以攻防的間隙,嬉笑怒罵,打打鬧鬧;除了健身防身,還能聯繫感情,這也是我們學習跆拳道的超值收穫。
家中有四個孩子,對父母親而言,「甜蜜而沈重的負荷」是以等比級數來計算的。吃飯時間,常上演「爭食」的戲碼,媽媽愛心烹煮的美食,往往端上桌沒多久,就被我們秋風掃落葉了,在彼此爭食笑鬧之中,食物的美味加倍;而看著因最後一塊肉或一碗湯吵起來的我們,父母心中想必又好氣又好笑吧!一直到現在,雖然我們四個孩子分散到台灣各處讀書工作,但只要一回家吃飯,同樣會在飯桌上邊吃著媽媽煮的美食,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筷子不停,嘴巴也不閒著,眼明手快地享受著「爭食」的趣味。
「養育養育」,最難的,不只是把我們養大,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教育」四個個性迥異的孩子們吧。對世界的價值觀,是仰賴父母的幫助與指引,才得以建構;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懂事的爭吵、打架,時有所聞,父親總得耗盡唇舌,仔細耙梳並仲裁,一一導正、指引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父親的個性外冷內熱,在理性的包裹之下,其實是敏銳而善感的。我們四個孩子,做錯事走錯路或想錯方向,雖各有心眼,卻總逃不出父親敏銳的法眼,像孫悟空逃不出五指山一般。一點一滴,父親善用各種狀況對我們做機會教育,在生活中灌溉著我們的價值觀,予我們成長的養分。直到如今,我們仍十分仰仗父親的判斷,與對事理的洞察與分析,這樣的處事智慧,我們可能還需要許多年的生活歷練,才能勉力追上一二吧。
我十八歲之後,舉家搬回斗南。弟弟們到不同的縣市念大學,聚會的時間少了,家裡也不復以往的熱鬧。然而,我們仍緊密聯繫,分享著彼此的生活、新知、好看的電影、好聽的音樂……距離並未沖淡我們的情感,反而讓我們更體認到更應珍惜這份難得的親情。不管是多麼傷心難過,或多麼尷尬的事,我們都是彼此最佳的傾聽者與支持者,分享彼此的成就與快樂、分擔對方的壓力與困擾,隨時可以從彼此身上補給心靈的力量。每次回家或聚首,總能天南地北的聊,聊到三更半夜仍熱鬧滾滾,聊到意猶未盡捨不得入眠。
隨著年齡增長、視野開闊,接觸的面向各不相同,總能為彼此的生命灑上不同的色彩。弟弟們長大了,一個個抽高成熟,從男孩蛻變為男人,看著他們逐漸建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我感到欣慰與驕傲。或許仍顯稚嫩,或許尚未有值得誇耀的成就,然而我對他們充滿著信心,因為,我知曉滋養我們生命底蘊的養分,有多寶貴。
成長,對每個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苦樂相參是自然。回首過去點滴回憶,拾掇這些瑣事,心中充滿著感動與感恩,能成為一家人,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父母予我們成長的力量、而三個弟弟在我成長路上,長伴左右。這些回憶,是記憶沙灘中光彩熠熠的貝殼……
家中有四個孩子,著實是天賜的福份。僅將此文,獻與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並與弟弟們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