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歌舞中國


Chet Baker - Time after time


「Time after time」

透過Chet Baker俊美的歌聲,舒緩的曲調,導演帶著我們進入了他眼中,那個夢的國度。

故事發生在中國、上海,在一個正奮起的都市,都市裡還有夢的時代。追夢是種賭博,籌碼是許多年的青春,不過在還有夢的地方,處處都見得到賭徒。賭性堅強的,四海為家,東山再起,有的是機會。

片子裡的梁一老師,就是這麼一個賭徒。

他扛著阿飛舞王的破舊招牌,從台北流浪到南洋,從新加坡流浪到上海。年近七旬,身體還算硬朗,穿起他年輕時代流行的吊帶褲,他還能給人秀上幾段,像是為這夢想而生似的。

只是他老了,累了,沒有力氣繼續漂泊了,於是他打算交棒。夢想是一個方向,想飛,總得靠自己用力鼓翅。他像是希臘神話中為兒子伊卡洛斯製作翅膀的慈祥父親,在上海開間學校,招生授徒,然後期待他們能夠高飛。學校的名字也和夢有關,就叫做「夢工廠」。

他的確教出過幾個高材生,譬如揚揚。

揚揚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女生,雖然很晚才開始接觸跳舞,但她天生麗質,舞蹈時總能兼顧柔軟與爆發力。她是梁一老師不小心挖到的寶,當然也順理成章的成為梁一夢工廠的活招牌。

出生夢工廠,揚揚當然也有夢想。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輟學離家隻身到上海生活,她只希望有那麼一天,她可以唱著她自己的歌,跳著自己編的舞,紅遍全中國、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她懂得時運這東西,所以她只是蟄伏著、靜靜等待,偶爾有機會,才唱個幾句,過點明星癮。

夢工廠也確實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築夢,他們也想快點往上飛,可是他們或許是還不知道,或許是不小心忘記了,他們梁一老師在他們肩上貼著的,是一對蠟做的翅膀,背著這對翅膀,是註定飛不高的。他們的梁一老師也不是不知道,奈何,他只造得出這樣的一種翅膀啊。

電影在充滿夢幻泡泡的氣氛中進行著,大家圍成一圈「各言爾志」時,每個人眼神都閃爍著光芒;夢工廠接獲通告邀約時,大夥兒精神抖擻地上陣,水準專業搏得滿堂采;梁一老師的慶生會,老朋友獻聲插科打諢,和樂融融;揚揚和大夥兒一起跳「我要你的愛」,盡情揮灑,最後大家顧不得滿身大汗,全都倒在地上笑成一團……

但是這些泡泡最後全給一向想法最特別最叛逆的男學生李川戳破了。

在影片的最後,李川因為對舞蹈的見解和梁一老師有所分歧,兩人最後在練舞室裡爭論了起來。李川說不過掌有權威的長者,吵到最後只好閉上了嘴巴。他頹然坐在地上,但內心的激動卻沒能被止住,最後他撕開身上的舞衣,一面狂舞,一面一次又一次的大喊:「我要跳舞!」「誰都不能阻止老子跳舞!」「我要跳舞!」「我要跳舞!」一旁的同學們看著他,陪著他一起掉淚,一直到他筋疲力盡整個人攤在地板上。

這麼一攤,也順勢壓破了最後一個夢想泡泡,他知道梁一老師所謂舞王的金招牌只是一套過氣的戲服,他知道平常愛提當年勇的人充其量只是個逃避失敗的小丑,他也知道,在這樣的環境裡,夢工廠,圓不了他的夢。夢,走到這裡似乎是該醒了。

這次的突發事件造成了幾個人的出走。梁一老師仍然在空曠的高樓樓頂跳著踢躂舞,踢踢踏踏的聲音迴響著,他孤獨的身影顯得有些落寞。最後一幕,影像後拉,最後一個動作,雙腿交叉,雙手一攤,這追夢老者一副瀟灑樣。可是現在,他只剩一個夢了,跳了一輩子舞,從沒到過美國,他說,至少死前,要到那爵士舞踢躂舞的發源地一探,並在他偶像的墓碑前,獻上一段他最拿手的舞。

唉,經過大半生的追尋,被現實磨過壓過以後,如今剩下的,是個多麼卑微的夢想啊。

其實電影情節的介紹不應該佔去這麼多的篇幅,只是我沒有辦法停筆,沒有辦法停下這種描繪小人物的衝動,尤其是追逐夢想的人,他們的生命故事尤其動人。他們偏執、他們充滿熱情、有時看起來傻呼呼的,可是不論如何,對命運不屈服的人,總是會散發出魅力來。

我沒有辦法停筆。

我想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也是。在夢土豐饒的地方,他們這群人散發出來的光芒,的確能讓那些因為無法做夢而早已忘記夢想是什麼的人感動。彭文淳也是個夢想家,這紀錄片的製作其實也帶了點夢的色彩。國內紀錄片往往缺少美感,一般倉促連接的紀錄片往往只自顧自地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歌舞中國不是,彭文淳導演不是。黑白的畫面,緊湊的步調,還有優美的配樂,踢躂與爵士的串場舞蹈鏡頭,還有整部電影尋夢的氣氛,都充滿了廣告CF特有的質感,像杯精心調製、香味沁人的好咖啡。

看看吧,然後想想,我們的夢,在哪裡?

推薦給大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狗臉的歲月

這原本是2022年的元旦記錄。 那時的新年祝願,是希望2022年不再是那「狗臉的歲月」。 沒想到,這一年的動盪,更勝以往。 一樣的五月天線上演唱會,一樣的陳昇跨年狂歡。2022這狗臉的歲月,終於灰溜溜地走完了。 去年跨年的記錄文字,放在今年竟然更為合適。這感覺,真令人哭笑不得。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 昨晚跨年,聽了三場演唱會。一場跟家人朋友一起,用投影機刷著五月天的線上跨年。我們剛吃完火鍋,撐著肚子在北方暖氣沙發上躺得歪七扭八。但當新年那一刻,仍不自覺地跟著倒數了「五、四、三、二、一」。 沙發上,我們慵懶互祝新年快樂,手機也震動不斷。接到幾封祝賀信息外,互動最頻繁的,卻是前陣子加上的昇哥歌迷群。阿昇每年都會在臺北舉辦跨年演唱會,今年更有線上直播。群友傳來自己的錄屏截圖, 隔 空發 送彈 幕, 分享引起共鳴的每首歌。 五月天倒數完、演唱會結束收播,投影機改播幾年前Michael Jackson的那場《未來的未來》演唱會紀錄片。我自己另外刷著微信,從歌迷群裏接收傳來的片段音影。然後,跟阿昇歷來跨年演唱會一樣,他隨意挑了個時間 —— 今年是淩晨一點半左右 —— 算是完成2021-2022年的所謂「跨年」。 跨年聽演唱會,是個很特別的臺灣傳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北市府會在臺北101旁邊搭建舞臺,邀請歌手上臺,開一場露天的、人人免費參與的演唱會。時間一到,所有藝人齊聚,帶著參與市民倒數,然後齊頭望天,看101的煙花爆炸 。 上學那會兒,跨年演唱會是邀約女孩子的絕佳藉口 —— 而能一起聽演唱會的,在一起肯定有譜。 再大一點,對這種人擠人的趕場活動益發懶散,跨年的約會,也開始另闢蹊徑。 Live House、能遠遠看到煙火的屋頂之類。 到後來,更多的是與家人一起 —— 一起在山上、海邊民宿烤火喝酒、或相約參與某些歌手的演出現場。 不論在哪里,好像倒數的時候總要有歌。 彷 佛跨年的儀式得要音樂喚起多巴胺,方能見證這事的隆重與歡愉。 除了線上參與三場演唱會,另一個群舉辦共寫跨年,也是風風火火。看著大家或帶點興奮,或帶點愁絮的文字,在前後差不多的時間段發文。那種近百人同時進行同題創作的過程,讓人感到社群的魅力。 人們總說,跨年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倒數、演唱會或其他儀式種種,而是跨年的當下,我們跟誰在一起。而今年,那種「在一起」的情緒更滿溢濃烈。五月天、MJ讓所有回味美好青春...

阿嬤的老菜脯

阿嬤走後,我們在老家灶腳的櫥櫃底下,找到幾個陳舊的奶粉罐。撬開圓鐵蓋,原來裡頭存滿她自製的生曬菜乾。老菜乾一遇空氣便鹹香撲鼻,回憶瞬間隨氣味舖開。 阿嬤生病前,天天下地。無論晴雨寒暑,她總得巡一趟菜園。菜地雖小,但她跟阿公挖渠堆畦,隨季節輪種,竟也收穫頗豐。收成按著節氣走,一收一大茬。每逢收穫季,阿嬤就忙著給鄰居親戚分送菜鮮,爸爸帶我們從北部返鄉,回程車子的後備箱,也總能帶幾箱蔬菜瓜果回去。 阿公阿嬤年輕時過得清苦,還得養活五個孩子,所以,田裡的每一根莖、每一片葉都珍貴。菜地收成後,生吃夠了,多出的菜都得曬成乾脯。阿公阿嬤家與鎮上媽祖廟相鄰,廟埕攤販賣的多是鹽曬菜乾。香客暱稱此處為「菜脯媽」,執香敬拜後,大多會帶些菜脯走。鎮上的菜乾遠近馳名,鄰近鄉親相互問詢、切磋,也都各自練就一套醃菜曝乾的手法。 譬如說,阿嬤有一只大簳(kám)仔,就是專門用來曝菜乾的。那是種竹編圓盤,直徑近一米,邊框粗厚,底編鏤空,既透日頭也散水氣。若是要曝菜脯,就先把白蘿蔔去皮切條,再費大半天的重鹽抓醃,待得逼出老歲人稱「苦水」的澀味菜汁後,最後一步,就是把攥乾的生醃蘿蔔條,均勻地攤到簳仔上去曝。 鹽分抽乾汁液,陽光再接手催熟發酵。早上八、九點鐘,菜脯就順著日光角度斜曬。吃過午飯後,趁陽光正烈,兜一兜簳仔翻個面。指尖觸碰蘿蔔條,入手微黏——菜脯正逐漸失水,析出糖份,通體轉為彈韌。傍晚前,再將菜脯收進屋內避夜露。如此反覆數日,直到纖維曬透,蘿蔔條皺成蜜蠟淡褐,酸甜底味浮上來時,菜脯這才真正「活」起來。 我好奇這股「活味」從何而來,翻了資料才知,耐鹽乳酸菌在乾燥環境下活躍,能把蔬菜纖維拆成鮮味分子,曝過後更是愈陳愈甘。把菜曝乾後,得再「讓時間補一味」。白蘿蔔、長豆仔、花菜、大頭菜曝乾後,像把整季風土擰進拳頭裡,醇厚的滋味蓄力已久,一旦下鍋受熱,濃縮過的鮮香立刻四散竄鼻。 菜脯的香氣最是饞人。小時候,阿嬤常用菜脯來燒虱目魚。魚煎至皮脆肉香後,烹入少許醬汁燒燉,再下菜脯絲與拍蒜,然後用大火收緊湯汁。這道菜,菜脯、虱目魚、醬油、糖鹽,鹹鮮撞甘甜,風味交織。光是澆汁,就能讓人扒光好幾碗飯。 這些乾貨既是活物,除了得日曝、得陳養,還得定時透氣。隔段時間,阿嬤會把鐵罐倒空,讓菜脯絲重新攤在簳仔上翻曬。我總是「自動自發」幫忙翻面,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偷順一截菜脯絲塞進嘴裡,嚼起我的田間口香糖。中南部的烈陽能把菜脯...

過年,炊粿

在來米泡了大半天,裝在白鐵水桶裡。阿公的老爺腳踏車咿呀前行,小學的我在後座,把水桶提在手上。鎮上有台磨米機,隔夜泡好的米送去,不一會兒就能磨打成漿。阿公的腳踏車緩緩拐過幾個彎,我手裡的鐵桶跟著左右搖晃。他說:「過年,欲來炊菜頭粿。」 菜頭,閩南方言的蘿蔔;粿,我們讀成「貴」。在我們鄉下,年節「作粿」,多取秋收新米磨漿而成。菜頭粿做好後,切成一片一片,以豬油煎得兩面焦香,配蒜蓉醬油膏沾食。年節吃菜頭粿,取其「富貴好彩頭」的意思。 而大家族的年,食口浩繁,傳備的食物份量總是特別大。這菜頭粿一炊往往是一大籠。因此前置準備費時費工,每次總得花上大半天。 小小的廚房,新鮮蘿蔔、香菇、蝦米、油蔥酥,原料堆成一座小丘。成筐的蘿蔔得一一去皮、刨絲、煮軟,才能混入米漿。天濛濛亮,阿嬤便領著一群小鬼頭刨削切炒,等阿公跟我載著磨好的米漿回來,廚房早已飄著香。 蘿蔔絲已悶得軟爛,爐轉小火,保持餘溫。在來米漿分批次拌入鍋裡,米漿遇熱容易凝固,得用鍋鏟拌炒均勻,攪拌的過程十分耗費體力,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常常也是滿頭大汗。待米漿全部結為糊狀,粿漿這才備製完成。 因為屋內的廚房無法容納待炊製的粿體,接下來得移師到屋外的老灶房。五十年前搭建的灶台漸漸被時代淘汰,但伴隨多年,阿公阿嬤也捨不得丟。灶台倒老而彌堅,除了偶爾燒煮洗澡水,過年炊粿,更非它莫屬。 冒著煙的煙囪,一捆捆碼好的木柴。大灶升火,釜內燒水,蒸籠鋪上粿巾,倒入粿漿搪好,大火燒開。爐火燒柴,火侯不易拿捏,柴火少熱度不夠,柴火旺又怕乾燒燒破了鍋,所以得有人看著,適時添柴加水。這時,無法幫手備製年菜的孩子,總會自告奮勇地到灶房「顧爐火」。 在年前清掃備辦年菜的忙碌時刻裡,爐火旁的等待,是少有的清閒時刻。灶房熱氣氤氳,內裡的燈泡昏黃,擔心孫子燙傷陪著看火的阿嬤,總忍不住打起盹。灶旁幾個嘴饞的小子,灶口劈啪作響的火光閃爍照映在臉上。竹蒸籠被蒸汽燙得好香,鍋裡不時沁出菜頭粿的氣味。記憶中,最深刻的年味,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