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皇阿瑪的飢餓救星

前排由左至右:桂花宮廷奶酪、豌豆黃、芸豆卷 當年兩岸合拍的清宮歷史劇爆紅,很多人那時才知道,原來在滿清王朝中,人們管公主叫「格格」、管王子叫「阿哥」,稱皇帝爸爸「阿瑪」。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根據過去那些太監宮女們的記述,大清帝國的那位皇阿瑪,日子過得不太輕鬆。不僅天天都要早起,還得挨餓。 皇帝起早,那是皇室祖制。根據祖訓,皇帝得淩晨四點起床梳洗。若是賴床,在名為《起居注》的宮廷檔案裡,還會被記上一筆,史官的紀錄,想賴都賴不掉。而皇帝挨餓,也是因為祖制。皇室先祖生活在緯度高、日照時間短的塞外東北,因此養成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在滿清入主中原後,宮廷保留了這傳統舊制,以示不忘本。而這一日兩餐,第一頓通常是早上七點,早朝之後;後一頓,是下午兩點,皇帝下班後。供餐完畢,宮裡內務府的御膳房就閒了下來。 好在,皇帝餓了,尚有24小時供應的點心打底。負責宮廷點心製作的,是內務府御膳房的點心局。點心局的膳食,以「滿點」為主。過去滿族有大半年得以狩獵為生,因此方便攜帶的隨身點心,就成了滿族菜系之所長。「滿點」有兩個因地制宜的特色:一是喜歡用糯米、黏高粱米、黏黃米製作麵點,外出狩獵頂飽;二是多以豌豆、芸豆,這類短日照的雜糧作物製作,以適應北荒地帶的風土。而這些「滿點」裡頭,最為出名便是堪稱四大宮廷冷點的「驢打滾、艾窩窩、芸豆卷、豌豆黃」了。 由左至右:孫尼額芬白糕、椒鹽牛舌餅、栗子餅 驢打滾,其實就是裹了黃豆粉的包餡糯米卷,樣子像隻剛在泥地裡打滾過的小胖驢,故名。蒸過的糯米撖平,鋪上餡料,捲好切段。餡料多取較稀稠的紅豆或紅糖餡,裹上炒香的黑糖黃豆粉,入口是麻糬的口感,但帶有黃豆粉的清香。而艾窩窩,原先是回族小吃,在明末就已算是網紅甜點。連《金瓶梅》都有市井「艾窩窩」的流行紀錄,但卻一直沒被引入宮廷。傳說還是一個宮女偷帶進宮被發現,因為暗合滿族飲食喜好,才被點心局給引進製作。艾窩窩是糯米為皮,果乾為餡,揉成圓球,外面裹上防沾手的麵粉,通體雪白,中間點綴上一小塊標誌性的紅色山楂糕。沒被杵成麻糬的糯米,保留顆粒口感,裡頭的各色果乾滋味豐富。這兩種「黏食」點心,在宮裡供應,通常是一口一個,宮裡兩餐之間的飢餓空檔,就靠這些糕點填補。 富華齋的豌豆黃,上頭是細切成絲的柿餅 而芸豆卷和豌豆黃,則是搭配茶飲的甜食。皇帝跟后妃都愛喝茶,清宮裡甚至設有專職司茶的御茶房來負責茶葉、取水、器物整理與沖泡等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