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1的文章

老北京的炸醬麵,懟不得!

Megan Wong, flickr 聽北京朋友講起小時候,總少不了餐桌上挨大人筷子揍的回憶。老北京自幼的家教,講究各種「規矩」,什麼吃飯不能吧唧嘴,夾菜只取盤緣邊的菜葉,下了飯桌就不能再回座等等。 規矩是教養,是禮數,是祖輩傳下來精准拿捏的分寸。小孩壞了規矩,得挨打;外地人壞了規矩,也少不了老北京的一頓懟。 懟就是罵,正宗的京罵,絕口不帶髒字,免得有損城裏人的體面。 老北京的規矩,也體現在日常吃食上。就比如說吃麵,北方講究麵體要好。 麵 得現撖鮮切,因應熱吃冷吃調整粗細寬度。煮好後,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或鍋挑或過水。鍋挑,是煮熟的 麵 趁熱撈進碗底。過水,意思是過涼水讓 麵 極速降溫,吃的是 麵 的筋道。 南方的 麵 就不按北方的規矩,著重 湯頭配料, 不重口感。在上海時,曾聽一個老北京嫌棄地說起本地的陽春麵:「喲!筷子一挑給全斷了,得!就只能嘬個湯,」連名字也順道懟了,「弄個清湯掛麵,取個名兒還曲裡拐彎的」。 有趣的是,在這規矩橫飛的北京城,吃炸醬 麵 的講究,倒是莫衷一是。從醬怎麼澥、料怎麼配、怎麼炸;到 麵 要過水不過水、要手擀還是抻拉,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堅持。 Megan Wong, flickr 前陣子有三位操辦過國宴的北京大廚,合力經營美食視頻自媒體。日常拍片教人做菜,三個人一搭一唱,配合得可說是嚴絲合縫。但介紹起家常炸醬 麵 ,竟一下子產生了重大分歧。畢竟是各家特色,上下高低肯定掰扯不清,只是誰都不服誰,憋又憋不住,乾脆各拍各的。一道炸醬 麵 ,三個人最後共拍了四期——先各自詳細說完自家的做法後,才心滿意足地妥協出個折衷版。 雖說各家做法不一,但老北京談炸醬 麵 ,還是有幾個流傳至今的金標準。譬如,真正好吃的醬,只能是自個兒家裏炸的。醬裏的肉,得挑豬五花切骰子丁。醬則要慢火炸透,炸到拿筷子劃開後,能留一道合不攏的縫。最重要的,是那拿來炸的那個生醬,若條件許可,要能新鮮現打,就別拿超市裏的罐頭貨。 過去吃醬是旗人的傳統,是要進官家裏頭的食物,所以北京的店家,總會拿最好的黃豆進缸裏窖。老北京的三大醬園雖說都跟清代宮廷有些聯繫,但發跡市井,也算街頭特色。醬園子裏發酵好的鮮醬往往一開缸,滿大街全是醬香味,是過去那些民國吃家念念不忘的北京滋味。後來這些老字型大小都被大陸收歸國有,從此人們要吃上講究的新鮮生醬,只能上國營市場裏去打。只不過現在這國營市場越開越少,好醬...